行业动态

“两会”代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发表时间:2022-03-18 来源:应激管理 浏览:3672

“今年对政府工作报告共补充修改92处,很多修改之处综合了多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总体上看,修改内容涵盖了代表委员提出的大部分意见建议。”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等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时表示。惠民生方面,将“强化未成年人保护”补充修改为“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从年龄段来看,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10.9%12.5%;大学生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比例则为18.5%,存在高抑郁风险的学生比例为4.2%。抑郁症是导致学生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孤独症发病率为0.7%14岁以下的儿童中约有200多万孤独症患者。

因此,刚刚闭幕的“两会”,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一个重点话题,总计有18个提案与心理健康相关,其中17个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16个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关。

 

全国人大代表甘华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

包括门诊、检测、药物、咨询疏导、物理治疗、住院等费用在内的抑郁症诊疗支出已成为病患家庭最重的负担之一,一定程度上造成疾病识别率低、就诊率低。

《关于推动心理疾病诊疗纳入医保的建议》提出,尽快建立心理疾病医保体系,统一心理疾病界定标准,尽早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纳入医保目录,完善心理疾病治疗的社会保障,提高患者医疗服务利用率,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获得“心理关怀”和“健康关怀”。

 

全国人大代表马瑞燕,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

80%以上中、重度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源都在原生家庭的调研结果,提出《关于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预防的建议》:

向所有育龄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防止原生家庭给儿童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1.为育龄家长开设家长课堂,普及抑郁症、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相关知识;2.编撰出版少年儿童心理学科普类书籍,制作少年儿童典型心理问题表现及家长正确应对的科普读本和视频资料,提高家长的关注度和识别能力;3.借助主流媒体正向宣传普及心理、精神疾病等相关知识,制作亲子交流互动教育节目,构建和谐家庭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柴会恩,河北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

《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的提案建议: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支持与鼓励的相关政策措施。1.对心理教育教师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措施。2.加强学校心理教师的培训与督导: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机构,择优遴选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经历的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研判、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邱光和,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精神专科人才队伍的缺乏是导致各类心理、精神疾病确诊和治疗不足的因素之一,而大部分医院还没有专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对已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在干预环节公共医疗供给严重不足。

建议:1.由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出台指导意见,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配备精神专业医师;2.加大专业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力争各省每 10 万人平均有23名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精神科医生。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科大讯飞董事长

就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耻感所致主动就诊率低,精神科医生匮乏、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抑郁症筛查机制等缺陷,提出《关注青少年抑郁症问题,用科技守护健康与青春》。

建议:1. 由教育部牵头,研究并发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方案》,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全面健康发展;加强建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及讲座,配足心理辅导老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发展能力,有效预防抑郁症。2. 由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牵头,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抑郁症智能筛查平台,为全国中小学进行全量筛查;研发专业的测量工具和流程,建立国家和行业标准。3.由国家和地方医保局牵头,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全国人大代表李灵,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

农村青少年的常见心理障碍与家长缺乏对疾病的基础认知、老师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以及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等相关。建议: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老师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全国人大代表周崇臣,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比成人更困难,需要高水平和高资质的诊疗机构和专职医生。建议依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三级儿童医院建立国家级及省级儿童精神心理诊疗中心,辐射带动地市县儿童精神心理专科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儿童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教育部门加快精神心理学科建设,扩大儿童精神心理专业医学生培养;卫健部门健全儿童精神科医生认证体系,遴选省级儿童医院建设一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干预和治疗的示范和教培基地;加大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科普宣传。

 

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上海市长宁萍聚工作室负责人

青少年受到疫情影响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孤僻疏离、过于沉迷线上社交、过分依赖电子媒介、影响睡眠,甚至产生抑郁、恐慌等消极情绪。因此建议:建立政府、专家、机构、学校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多维关怀机制,倡导和发展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线上线下教育要进行优势互补;筑牢学生的心理防线,引导学生对战胜新冠病毒、恢复社会秩序树立坚定的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许玲,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应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政策措施,在具体实施贯彻方面还存在政策落地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等问题,就此提出《对学校心理健康建设建立督查制度》。

建议:设立专项经费,倾斜支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建设建立督察制度;加快落实心理咨询师资格鉴定的规范管理,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心理咨询师执业标准,对考核合格的考生核发职业资格证书,做好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和督导工作;规范社会机构资质和运营。发挥卫生部门专业优势,制定行业标准、引导行业规范、建立监督机制;加强检查督导,对入库个人及社会机构定期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信息公开等管理体系,适时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马珺,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

就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时间、内容)投入不够、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本土化研究不足、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匮乏、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实效性不足、精神疾病治疗周期较长费用高昂等诸多问题提出建议: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督察,确保各项政策到位;2.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校入学健康体检,及时开展早期识别评估;3.加强政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普及,营造助人自助的社会氛围;4.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提高学校对重点学生的干预力度;5.建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6.加强心理专业服务与行业监管;7.加强心理健康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

就如何保证测量足够专业、如何在筛查后不造成抑郁学生更大的压力,以及如何保障学生的隐私,提出《加强学生抑郁症筛查隐私保护》。

建议:1.以学年为单位,未成年学生及家长可自主选择筛查时间和医院,医院对结果异常者进行"点对点"告知,学校获知筛查结果应严格限定人员知晓范围;2.教育部门应出台抑郁症筛查学生体检明细规程,制定学生心理健康隐私保护办法及隐私泄露追责机制;3.学生抑郁症筛查应采用多次筛查,不搞"一检定性",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并且,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能只靠量表筛查。

 

全国政协委员孟丽红,祈福集团副董事长

我国的心理干预机制仍不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力量仍很单薄;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受灾群众的心理应急救援比较薄弱;心理学科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大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关于建立健全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的提案》。

建议:1.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化覆盖。面向在校中小学生、老年人和特殊岗位、特殊时期相关人员,搭建社会心理服务三级(区、街道、社区基层)网络。公安、民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设立心理服务场所,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2.创新社会心理服务信息化支撑。打造“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加大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建设力度,及时发现社会心理问题,疏解负面社会情绪,提供精细化的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产品。3.强化社会心理源头化防控。加强生命全程心理陪伴,把握关键节点,对居民加强全生命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援助;建立社会心态调查系统,加强正面引导,疏导排解消极社会心态;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干预处置等级机制,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减缓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社会危害。4.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专业培训,实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社工+志愿者(义工)”双工联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引导广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线上+线下”心理援助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针对学生群体面临的学业竞争、人际关系、成长压力,以及沉迷网络、作息紊乱、网购频繁、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问题,提出《关于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1.建立教育部等部门联合行动的机制,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专业支撑和科学方法;2.减轻课业负担,丰富课外活动,锻炼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执行力;3.鼓励公益慈善组织牵头构建精神疾病疗愈社会支持系统;4.提升学校心理老师的心理专业知识水平和心理督导、咨询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民盟中央常委委员

《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的提案》建议: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帮助全社会树立“身心同健康”的意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引导,鼓励学校配备成长导师,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家长会等方式为家长宣讲健康知识,提升家长心理健康辅导基本技能。同时,强化过程疏导,提升心理健康问题干预能力,制订行动方案,强化教师疏导能力,加强早期筛查等。

 

全国政协委员邓文基,民盟广东省委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

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可极大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减少给家庭、社会带来的长期负担,但早筛机制尚未建立,医疗机构在筛查、诊断及科学干预指导中未能发挥积极作用。就此提交《建议健全完善孤独症儿童“早筛-诊断-干预-康复”工作机制》的提案。

建议: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政策托底、规范运行的工作机制。将孤独症筛查和诊疗信息作为独立模块,定期向残联通报确诊儿童的数据,确保残联及时介入。2.建立明确的早筛指引机制,规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早筛查、早干预工作。实施“幼儿健康及发展综合计划”,引导有孤独症苗头的患儿家长及时转介至后续治疗。3.加强孤独症康复机构管理,试点补贴政策。建立与完善有关孤独症儿童科学干预指导标准,定期向社会发布符合资质的筛查、评估医疗及干预机构等信息资源。将医院对孤独症的科学干预指导费用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纳入医保。4.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向适龄儿童家长进行科普,促进早发现、早诊治、早康复。5.支持家长服务机构的发展及家长组织的培育,开展家长心理辅导等多元化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黄绮,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针对大龄孤独症患者普遍面临缺乏就业机会、缺乏合适的康养场所、缺乏康养资金的问题,提案建议:出台鼓励孤独症患者就业的支持政策,健全家庭健康保险保障制度,设立孤独症家庭康养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雷冬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目前孤独症筛查未纳入儿保常规筛查,基层医务人员筛查和诊断专业能力不足,普通民众对该病认知程度低,近30%的家庭经济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康复训练的费用。就此提出建议:1.建立“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孤独症患儿抢救性康复体系,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康复机构的建立。2.将自闭症康复训练费纳入特病报销管理范畴。3.加大宣传,消除社会歧视,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并探索支持全龄孤独症康复教育、职业教育及托养机构。

 

另外,全国政协委员冯丹龙(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辉瑞中国企业资深顾问)将目光聚焦老年抑郁症的防治。指出,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抑郁情绪比例高达10-15%,老年抑郁症已进入疾病负担排行榜前10,而老年抑郁症存在识别率低、康复较慢,患者病耻感强的问题。因此在《关于加强老年抑郁症防治工作的提案》中建议:加强老年抑郁症教育,纠正公众对老年抑郁症存有的偏见,使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在社区医院、非专科医院和家庭开展便捷科学的老年抑郁症筛查,需要时及时申请会诊或转诊;鼓励老年人加强社会交往与积极生活,促进早期预防;加强专业培训,建立老年抑郁心理干预队伍;建立老年抑郁患者转诊通道;发挥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优势,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档案,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

 

老年人是社会结构稳定的基石,青少年是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怀的同时,提高青少年思想水平,树立科学发展世界观,将会对青少年高尚品质、人格、情操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忘记密码

请联系协会重置密码

4009900909

我已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