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党领导下的中国麻醉医疗事业发展

作者:黄宇光 发表时间:2021-06-19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浏览:454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就,为老百姓的健康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以及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长远发展出发,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新方向。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委先后发布了《关于医疗机构麻醉科门诊和护理单元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7〕1191号)、《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卫医发〔2018〕21号)、《关于印发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和县级医院骨干专科医师培训项目培训大纲的通知》(国卫继教继发〔2018〕44号)、《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009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等五项文件,为中国麻醉医疗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新发展阶段

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辅助”到“支柱”的发展历程。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战期间,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于1938年初率领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工作。白求恩大夫当时在接受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的采访时,谈到了缺医少药的问题:“做手术,缺少麻醉剂、止疼药……”在这样极度艰苦的条件下,面对很多战伤手术,白求恩大夫既做麻醉,又做手术,尽可能减轻战士们的伤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真正开始萌芽。吴珏(上海)、尚德延(兰州、北京)、谢荣(北京)先后从国外完成麻醉学习回国,成为新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开拓者。自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赵俊与谢荣、罗来葵一起开始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麻醉医疗工作。此后,还有李杏芳(上海)、谭蕙英(北京)、王源昶(天津)等也相继回国开始从事麻醉医疗工作。在前辈们的不断开拓下,建立了一个又一个麻醉科(专业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麻醉学人才。

1989年5月3日,卫生部对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出台了里程碑式的“12号文件”。在《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卫医字〔89〕第12号)文件中,麻醉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并明确了麻醉科“业务范围,由临床麻醉逐步扩大到急救、心肺脑复苏、疼痛的研究与治疗等”。随着麻醉学科的整体发展与亚专业建设,进而推动了危重症救治、疼痛诊疗、体外循环与生命支持、输血与血液保护、日间手术、加快术后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等领域的开拓与成长。

2018年8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麻醉医疗事业跨越式发展的“21号文件”。《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卫医发〔2018〕21号)的发布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精神,缓解我国麻醉医师短缺问题,加强麻醉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中国麻醉医疗事业也将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到2020年底,我国麻醉医师数量已突破9万人,年手术量已突破6000万例,围手术期麻醉相关死亡率低于1/10万,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麻醉学科已成为保障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重要临床专科和支撑平台。

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突飞猛进,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全面引导和殷切期望。在新发展阶段,麻醉学科要继续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麻醉与镇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满足麻醉医疗服务新需求,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舒适的医疗服务。

 

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新发展理念

在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等组织的建立,从学科建设、医疗安全、人文关怀和交流协作等方面,不断凝练与提升了麻醉学科的发展理念。在2003年抗击SARS疫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要时刻,在国家援藏、援疆、援蒙、援青,以及援非等一系列重要的国内外医疗援助任务中,麻醉学人始终是一支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打得赢的队伍。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和锤炼中,麻醉学科充分领会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从2009年开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先后提出了“麻醉学科发展的五大愿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才战略”“从麻醉学走向围术期医学”等学科建设目标。2018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提出要努力践行“凝心聚力,一起强大”的学科发展理念,并且提出了“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人文麻醉”的学科发展导向,更加注重传承牵手、协作创新。

“安全麻醉”是底线思维:2011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了麻醉等首批六个专科国家级质控中心,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成立;2018年,西藏自治区麻醉与手术室质控中心成立,实现了全国省级麻醉质控中心全覆盖。由国家质控中心与省级质控中心构建的麻醉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为麻醉医疗平台的安全、高效、规范、顺畅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术麻醉”是创新发展: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学术创新,要始终站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围绕“人人享有健康”这一全人类共同愿景贡献力量。2018年《中华麻醉学杂志》刊发了题为《麻醉学亟待解决的十大科学问题》一文,文章从对麻醉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问题、与麻醉学相关的人类生命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临床问题和技术问题、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性等三方面出发,归纳出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麻醉学科需要重点关注并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品质麻醉”是境界高度: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广大患者对舒适化医疗的刚性需求是新发展阶段对“品质麻醉”的新要求。

“人文麻醉”是温度呵护: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成立,在贯彻中国医师协会“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的宗旨基础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牵头调研了全国麻醉医疗人力资源现状和麻醉医师职业耗竭现状,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改进的措施。同时,从患者人文关怀与就医感受等方面出发,努力提升患者就医的可及性和满意度。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在新发展阶段,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凝心聚力,一起强大”的学科发展理念和“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人文麻醉”的学科发展导向是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国理念,指引中国麻醉医疗事业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新发展格局其本质也是要实现中国麻醉学科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因此构建麻醉医疗事业的新发展格局要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入手:

1. 构建麻醉医疗事业的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把握新机遇,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麻醉科参与的围术期多学科团队合作新模式。麻醉学科在保障住院患者手术麻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开拓服务领域,目前已经覆盖了日间手术、ERAS、无痛诊疗、分娩镇痛、急慢性疼痛诊疗、重症医学、体外循环等亚专业领域。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随着ERAS理念的引入与推广,麻醉学科在推动ERAS策略实施、日间手术开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1号文件”和“884号文件”等五项重要文件给麻醉学科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麻醉学科也面临着供需矛盾的艰巨挑战。麻醉学科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积极参与到围手术期多学科团队合作诊疗模式中,本着“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宗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2. 构建麻醉医疗事业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推进麻醉学科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麻醉学科的优势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的差异较大,优质麻醉医疗资源扩容,逐步实现“均质化”发展的全覆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一个艰巨的任务。自2000年开始,麻醉学科在国内首先开始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麻醉学科成为首批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43家医院麻醉科荣获了“首批全国重点麻醉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称号。在“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围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制订培训方案,优化培训模式,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同心协力,各施所长,必将使麻醉学科人才培养得到长期良性的发展与积极的进步。

3. 构建麻醉医疗事业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抓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个关键。截至2020年底,中国麻醉学科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已突破1000篇/年,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二名。麻醉学科诊疗技术的进步将直接促进临床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而惠及广大手术患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创新。因此,全面、系统梳理麻醉学涉及的基础和临床的科学问题,攻克麻醉学领域与生命健康直接相关的重大疾病和技术难题,提高我国麻醉学科整体科学研究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难题,缩小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实现赶超,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 构建麻醉医疗事业的新发展格局要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弘扬优良传统。党组织对麻醉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因此,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发展必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将党的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发挥好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出明确部署。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的发展与百姓就医的安全、舒适息息相关;麻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一环。“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在党的领导下,在各级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引领下,中国麻醉医疗事业正努力前行、责任担当,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

 


忘记密码

请联系协会重置密码

4009900909

我已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