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成瘾的精神分析视角

作者:郑毓䳥,江海峰,赵敏,仇剑崟*,王海红* 发表时间:2021-08-03 浏览:5643


什么是“成瘾”

美国成瘾医学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ddiction Medicine)将成瘾最新定义为 “ 一种可以治疗的慢性疾病,涉及到大脑回路、基因、环境和个人生活经历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 ”,认为成瘾者“ 在使用药物或进行强迫性行为时,往往会不顾有害后果而继续下去 ”。成瘾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病理现象,其形成和发展涵盖了 “ 生物 - 心理 - 社会 ” 各方面因素。目前的实证研究大多围绕 “ 成瘾的脑疾病模型 ”(brain disease model of addiction,BDMA)展开。精神分析角度有助于从其心理、社会因素来理解成瘾。

成瘾的原因

物质带来的改变使人成瘾

1、生理状态改变 

精神活性物质的不同特性会带来不同的生理状态改变。例如鸦片可削弱愤怒或暴虐的感受;中枢神经抑制剂(例如酒精)可缓解孤独、空虚以及焦虑感;兴奋剂可加重轻躁狂、减轻抑郁,或者抵消活动过度和注意力缺陷。有研究者认为,使用物质带来的意识状态改变,可以使成瘾者内心的冲突得到缓解,暂时摆脱压倒性的紧张状态。

2、达成外在目的 

生理状态改变本身又可能成为达到进一步 “ 目的 ” 的 “ 手段 ”。例如,为了不紧张而饮酒,为了提升性欲而吸食冰毒,为了镇痛而使用吗啡。此时,物质使用是为了达成另一个 “ 目的 ”。

3、获得控制感 

除了生理改变和达成外在目的之外,物质使用还可能作为满足控制感的手段。例如,一些成瘾者与其说是为了体验生理改变本身,不如说是为了体验自己创造的这种变化。成瘾行为可能是为了保持一种错觉,即自己有能力调节或控制自身情绪,而不会受到特定情绪或感受的影响。

成瘾的动机说

物质成瘾者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验”各种毒品,最后才会选择所谓的 “ 首选毒品 ”。这种在具有不同精神活性成分物质之间的切换过程,好像除了特定的精神活性物质所带来的改变之外,还有其他成瘾者所追求的东西,因此动机很重要。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向某一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目前存在诸多关于动机的理论模型。作为其中较早形成的模型,精神分析对于成瘾动机的理解历经演变和修正,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即精神分析的缺陷模型和冲突模型。

“ 缺陷模型 ” 认为由于早年的自体 - 客体体验不足或缺失,会导致自体客体功能无法充分结构化,导致成瘾者没有能力忍受负性体验,难以进行自体调节、自尊调节或自我照料;精神结构化不足还会导致成瘾者容易体验到空虚、抑郁、轻度躁狂及湮灭焦虑。而成瘾行为则是在努力代偿这种结构化的失败 。人们通过自我用药达到内稳态(homeostasis)的行为是 一 种 “ 自我修复 ”的 尝 试。成瘾者的“ 首选毒品 ” 绝非随机选择。不同的物质 “ 修复 ” 了不同种类的自身缺陷,这些人 “ 偏爱那些专门帮助他们应对最困扰自身情感的物质 ”。有与攻击性、控制力和愤怒相关问题的人倾向于使用阿片类物质;有自尊和抑郁问题的人倾向于使用可卡因、安非他明和其他中枢神经兴奋剂;试图压抑自己的人更倾向于使用酒精或镇静剂;而致幻剂的特点是让使用者抵抗空虚、无聊和无意义的情绪。

“ 冲突模型 ” 同样认为成瘾是一种 “ 自我治疗 ”方式,但不同于缺陷模型认为的物质使用是直接用于修补某种心理缺陷,冲突模型认为物质使用是出于心理上的妥协(compromise),经由某种情绪所触发的无助感或无力感所驱动。即成瘾行为是一种反应,并非针对原发情绪(primary affect),而是针对继发情绪(secondary affect)产生的,这种 “ 继发情绪 ”容易激发“自恋性暴怒”。通过使用物质,暂时改变情绪或意识状态,成瘾者获得了(短暂的)控制错觉,暂时消除了使其痛苦的无力感。

符合不同模型理论的患者可以使用不同的指导治疗方式。

成瘾者的特点

成瘾者的特点包括:情绪调节困难、惯用分裂的防御机制和客体恒常性受损。

1、情绪调节困难

成瘾者通过使用物质调节他们存在的焦虑、抑郁、愤怒以及羞耻感等情绪状态。缺乏调节情感的能力源于早年未能从父母那里内化有效的自我照料方式(self-care)。由于缺乏这种内化,成瘾者亦难以调节自尊、人际关系,或自我照料。

2、原始性防御机制

成瘾者难以忍受现实中无法避免的负性体验,常使用原始性防御机制来抵御痛苦,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分裂、理想化、内摄等。通过内摄的防御机制,成瘾者倾向于通过将物质 “ 放进 ” 身体的方式来处理自身的困难。通过否认的防御机制,成瘾者无视现实中的危险,不断继续自我伤害的行为。

3、客体恒常性受损

成瘾者缺乏成熟的防御机制以及情绪调节困难往往和童年期发展过程受到阻碍有关。从客体关系的视角出发,强迫性重复使用物质,给成瘾者提供了一种不断被陪伴的感觉。成瘾者的依赖需求无法在和人的关系中得到满足,由于他们缺乏一个足够稳定的内在客体表征,他们难以忍受独处,总是需要或者“ 渴求 ” 某些物质或行为作为客体存在。

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物质成瘾和人格障碍共病率高,其中,酒精依赖为 71.9%,海洛因依赖为 79.2%,甲基苯丙胺依赖为 74.1%。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往往是一个难点。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去看待患者,不仅有利于个体化的治疗,亦有助于形成对患者的共情性理解,促进医患间治疗联盟的建立。

文章为成瘾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根据作者的论述,它的价值在于通过对成瘾现象的深层认识,能更完整地看到成瘾者作为一个 “ 人 ” 的存在。作为一种发展模型,精神分析对于成瘾者心理特征的观察可为成瘾的预防提供线索。成瘾的形成往往受到童年创伤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通过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对特征性人群的筛查以及对高危因素的干预,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成瘾的发生。


内容来源:

作者:郑毓䳥,江海峰,赵敏,仇剑崟*,王海红*

发表于《心理学通讯》, 2021年 第4卷 第2期: 122–127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0095


忘记密码

请联系协会重置密码

4009900909

我已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