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

发表时间:2023-05-26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浏览:3307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全世界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方面疾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精神疾病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的第三大疾病。

在我国,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群体趋向年轻化。中科院心理所《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2019年,北大六院黄悦勤教授团队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研究文章,显示我国成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6.57%,其中,包括双相障碍和抑郁症在内的情感障碍终生患病率接近7%。尤其是近年来双相发病年龄不断前推,很多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优秀,应该早干预早治疗。但是由于精神疾病容易被忽视,导致儿童青少年的治疗并不及时。

双相情感障碍

国内知名情感障碍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情感障碍课题组负责人马燕桃教授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的专访中介绍:“双相情感障碍”是医学名词,又叫躁郁症,抑郁症可以理解为“单相情感障碍”。有的人会抑郁,症状消失后,过一段时间还会抑郁,这种是单相。有的人开始是抑郁,后来转成抑郁和躁狂并存,这种是双相。

从发病基本规律来说,可能抑郁在前,双相在后。从情绪表达上看,很多人对抑郁症有一定的认知,更易识别;但双相更加复杂,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断。而且,60%以上的双相患者是以抑郁首发,往往一次到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二者的关系:抑郁障碍可能是一个发条拧过头的玩具,由于背后驱动力的过度疲劳而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而双相障碍则可能是咬合功能的障碍,导致齿轮之间异常摩擦,但它依然会呈现有规律的运转。

双相也成为“天才病”,历史上很多名人也患有此类疾病,如梵高、贝多芬、丘吉尔等。但是双相的核心仍然疾病,临床上很多患者往往不能自愈,病情进展会毁掉患者的才华。因此,应该尊重疾病基本规律,早诊断早干预,大部分患者经过2~3年的系统治疗能好起来。并且,双相不需要终生服药,按规律阶段性服药康复以后就可以停药。

马燕桃教授介绍,自北医六院双相障碍专业门诊2014年2月17日正式开诊以来,每年每位医生门诊量在5000~1万例,加上住院患者,近10年每人接诊的患者总数大约10万。

治疗现状

首先,情绪障碍相关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从门诊情况看,2014、2015年的时候,18~25岁算是双相发病比较早的年纪,但这些年发病年龄不断前推,目前16岁甚至15岁以前发病的都不少。

其次,对情绪障碍相关疾病的治疗干预方案也趋向复杂化。比如用药,可能两三种甚至六七种药物联合使用,一方面是疾病本身复杂化,另一方面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求也变得复杂。双相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诉求会很强烈,比如能不能结婚、生育等,而且随着发病年龄前推,很多患者正处在初高中求学关键时期,家长既想控制他们的病情进展,又要保证不损害认知、不影响生活和学习,这都给治疗带来了难度。

风险因素

1. 遗传风险。比如父母如果有双相病史,孩子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

2. 共患疾病。对于发病年龄较早的患者,往往患病之前就有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理问题,比如厌学、抑郁等,这些异常和双相是高度共患的。

3.环境因素。比如父母离异、家暴、校园霸凌等都是危险因素。

治疗和康复

首先,要规范化治疗,比如对双相患者而言,2~3年的系统化治疗就是规范化治疗的一部分。

其次,要坚持全病程治疗,比如急性期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经过药物治疗进入稳定期仍然要持续治。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再次,进行综合干预,除了患者家庭环境,社会公众需要营造一种宽松舒适的氛围,因为社会平等、多元与包容发展对患者疗愈也至关重要。

最后,患者要有自我觉知。精神疾病的康复和患者自我的认知有很大关系。比如有些患者可能会谈到自杀,但他也主动接受医疗干预,这类患者获得治愈的可能性就很大,另外一些患者则完全不接受医疗,这类治疗难度就大得多。

 1.png

忘记密码

请联系协会重置密码

4009900909

我已知晓